塑料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树脂为基本成分,再加入一些用来改善其性能的各种添加剂制成的高分子材料。目前几乎所有的食品,不论多少,都用塑料包装。塑料包装材料作为包装材料的后起之秀,因其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性能优良、质轻美观的特点,成为近四十年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包装材料。
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主要表现为材料内部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迁移、溶出而导致食品污染,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1.1 树脂本身具有一定毒性;树脂中未聚合的游离单体、裂解物(氯乙烯、苯乙烯、酚类、丁腈胶、甲醛)、降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均有影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指出,不是聚氯乙烯(PVC)本身而是残存于PVC中的氯乙烯(VCM)在经口摄取后有致癌的可能,因而禁止PVC制品作为食品包装材料。聚氯乙烯游离单体氯乙烯(VCM)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人体四肢血管的收缩而产生痛感,同时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它在肝脏中形成氧化氯乙烯,具有强烈的烷化作用,可与DNA结合产生肿瘤[1]。聚苯乙烯中残留物质苯乙烯、乙苯、甲苯和异丙苯等对食品安全构成危害。苯乙烯可抑制大鼠生育,使肝、肾重量减轻。低分子量聚乙烯溶于油脂产生腊味,影响产品质量。制作奶瓶用的聚碳酸酯树脂原料产生苯酚,有一定毒性,产生异味。这些有害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材料中这些物质的浓度、结合的紧密性、与材料接触食物的性质、时间、温度及在食品中的溶解性等[2]。
1.2 塑料包装表面污染。因塑料易带电,易吸附微尘杂质和微生物,对食品形成污染。
1.3 塑料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稳定剂、增塑剂、着色剂等助剂的毒性。食品包装常用塑料PE(聚乙烯)、PP(聚丙烯)和PET(聚酯),因为加工过程中助剂使用较少,树脂本身比较稳定,它们的安全性是很高的。
1.4非法使用的回收塑料中的大量有毒添加剂、重金属、色素、病毒等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塑料材料的回收复用是大势所趋,由于回收渠道复杂,回收容器上常残留有害物质,难以保证清洗处理完全。有的为了掩盖回收品质量缺陷,往往添加大量涂料,导致涂料色素残留大,造成对食品的污染。因监管原因,甚至大量的医学垃圾塑料被回收利用,这些都给食品安全造成隐患。国家规定,聚乙烯回收再生品不得用于制作食品包装材料。
1.5油墨污染。油墨大致可分为苯类油墨、无苯油墨和醇性油墨、水性油墨等种类。油墨中主要物质有颜料、树脂、助剂和溶剂。油墨厂家往往考虑树脂和助剂对安全性的影响,而忽视颜料和溶剂间接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国内的小油墨厂家甚至用染料来代替颜料进行油墨的制作,而染料的迁移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另外有的油墨为提高附着牢度会添加一些促进剂,如硅氧烷类物质,此类物质会在一定的干燥温度下基团发生键的断裂,生成甲醇等物质,而甲醇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在塑料食品包装袋上印刷的油墨,因苯等一些有毒物不易挥发,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更大。近几年来,各地塑料食品包装袋抽检合格率普遍偏低,只有50%~60%,主要不合格项是苯残留超标等,而造成苯超标的主要2005年7月《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央视记者在甘肃、青海、浙江、江苏4个省对十几家不同规模的塑料彩印企业调查发现,由于甲苯价格低,企业为了把浓稠的油墨快速印制在塑料薄膜上,都把它作为调配混合溶剂的主要原料。兰州质监稽查人员随机抽查了7家生产复合型食品包装膜的塑料彩印企业,送往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国家包装制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结果显示,7个样品中有5个被检出苯残留超标,涉及牛肉干、奶粉、糖果、卤豆干、薯片五种食品的包装。
1.6复合薄膜用黏合剂。黏合剂大致可分为聚醚类和聚氨酯类黏合剂。聚醚类黏合剂正逐步在淘汰,而聚氨酯类黏合剂有脂肪族和芳香族两种。黏合剂按照使用类型还可分为水性黏合剂、溶剂型黏合剂和无溶剂型黏合剂。水性黏合剂对食品安全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由于功能方面的局限,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的应用[3]。在我国主要还是使用溶剂型黏合剂[4]。在食品安全方面,绝大多数的人们只是认为如果产生的残留溶剂低就不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其实这只是片面的。在我国使用的溶剂型黏合剂有99%是芳香族的黏合剂[5],它含有芳香族异氰酸酯,用这种袋装食品后经高温蒸煮,可使它迁移至食品中并水解生成芳香胺,是致癌物质。我国目前没有食品包装用黏合剂的国家标准,各个生产供应商的企业标准中也没有重金属含量指标,但国外的食品包装中对芳香胺有着严格的限制,欧盟规定其迁移量小于10ppb[5]。欧共体的94/62/EC或90/128/EEC指令中,对制造复合包装材料用胶和包装袋成品中铅、汞、镉、铬的含量规定了严格的指标要求[2]。
原因是在塑料包装印刷过程中为了稀释油墨使用含苯类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