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材料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

根据2010年8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发布到的消息(G/TBT/N/PRY/32),巴拉圭公共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国家食品与营养研究院日前制订了《与食品接触性包装材料注册管理办法》,该办法对与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和物质进行规范,并规定这些产品的生产需遵循良好生产规范,以确保所生产的产品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且不改变食品的感官特征。该法规草案指出:本次强制注册的重点产品将是PET、EP、PS、PP等食品接触性包装材料。预计将在该法规执行一年之后,将食品接触性包装材料的强制注册推广到其它塑料、纤维、玻璃、陶瓷、金属、弹性材料等食品接触用包装材料上。

食品安全已经不止一次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笔者今天要讲述的却是食品浪费这个话题。从某种程度上说,食品浪费也是一种环境污染。但对于一个产业链来说,食品所用的包装材料及食物运输、物流等各个阶段都显得非常重要,而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包装材料而浪费掉的食物多达35%。

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食品包装材料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据了解,目前全国塑料制品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已组织专家起草有关的标准。其中,《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已通过专家审查。有关人士表示,食品包装用的复合膜、袋标准目前仅有几个,但采用通则的形式制定新标准,这还是第一次。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加拿大,用于盛装高温即食食品的塑料食品袋(包装袋)上面必须注明包装材料可以运用的最高温度限制。如果是刚出油锅热得发烫的油炸肉饼,绝对不能用普通的食品塑料袋盛装,因为此时肉饼温度高,普通塑料袋会慢慢地析出有害物质并粘在肉饼上,温度在50摄氏度以上的食品必须用纸介质包装袋。在英国,食品标准局及相关的机构对食品包装从生产层面到出厂销售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求包装必须有合格的标签、保质期,而且一律要明确标注耐热温度。可以说,食品包装材料实际上相当于一种“隐形添加剂”。

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利用新的原材料生产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新品种,生产经营企业在投人生产前,必须提出该产品卫生评价所需的资料。上述新品种在投人生产前还需提供样品,并按照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审批程序报请审批。”进口包装材料应“依照国家卫生标准进行检验,尚无国家卫生标准的,进El单位必须提供输出国(地区)的卫生部门或者组织出具的卫生评价资料,经El岸进El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审查检验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气泡膜

依据上述规定,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颁布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及加工助剂的国家卫生标准,并出台了一系列产品的卫生管理办法,作为对各类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进行管理的法规依据。卫生部全国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设立了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协作组,承担新型包装材料及加工助剂的评价和标准制定工作。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行部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及加工助剂的卫生标准的标龄较长,标准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对于新型包装材料和加工助剂缺乏有效的准人和管理机制,导致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包装材料和加工助剂的监管空白。

从法规设置、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等角度进行比较,发达国家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高效清晰的管理程序,对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比较成熟。我国也应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包装材料准入制度,对相关标准进行修订,并加强对包装材料安全评价和检测能力的建设。

“死亡”塑料袋:Death Bag

“死亡”塑料袋 (Death Bag)——爱稀奇并没有试图在中文名中弱化其黑色气息,简单地说,设计师在塑料袋表面印刷上了棺材图样,并将之折成同样的造型,传达出一种拎着塑料袋就像是拎着死亡的强烈暗示——考虑到塑料袋给环境造成的巨大污染和压力,如果我们继续放任目前的状态,人类可不就是在走向灭亡。 . . . → Read More: “死亡”塑料袋:Death Bag

塑料在包装材料中更具可持续性

塑料在包装材料中更具可持续性:谈到塑料包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塑料袋,以及因之带来的环境影响。事实上,如果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从塑料加工过程及材料本身使用的资源、塑料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优异功能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塑料实际上是一种优于许多传统材料的具优异可持续性的包装材料。 . . . → Read More: 塑料在包装材料中更具可持续性

升级版“玉米塑料”勾勒低碳产业链

几天前,世博会上海民营企业联合馆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时装秀。T台上,模特穿的内衣、T恤虽然样式普通、色彩一般,可那温润爽滑的质感叫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好似身体的第二层皮肤。

观众们恐怕很难将T台上的时装与杯碗瓢盆等塑料制品联系起来。但一旁的产品说明上明明白白写着,它们与几年前诞生于上海的“玉米塑料”本是“同根生”——玉米、木薯、甜高粱,甚至被人丢弃的稻草、秸秆,都是纺纱织布的原料。

从当年的可降解餐具到如今的绿色纤维,“玉米塑料”正被植入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领域,一项大学实验室的发明经过5年的市场孵化,正逐步牵出一个光芒乍现的绿色新兴产业。

土里来土里去,衣服“春风吹又生”

用玉米或是木薯、甜高粱等做衣服,乍一听很玄乎。其实,这其中有个关键的中间环节,即从这些农作物中提取乳酸,经过特殊聚合反应生成聚乳酸颗粒。2006年,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经过自主研发率先打破国外垄断,走通了“玉米-乳酸-聚乳酸”的关键一步,国产“玉米塑料”诞生。

从聚乳酸出发,可生出多条岔路,制成五花八门的塑料制品、纺织品或医用材料。同杰良首先把聚乳酸做成餐具及日用品,作为泡沫餐盒——“白色污染”的终结者。不过,若只盯着塑料制品,聚乳酸未免“大材小用”。面对石油枯竭的危机,化纤亟需寻觅可再生的绿色“接班人”。

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同杰良联合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控股集团、东华大学、江浙纺织企业等,历经4年,探索出聚乳酸应用的第二条路——纤维及其织物。聚乳酸纤维的整个生命历程恰好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环:把它埋入土中两三年后强度会消失,如果与其他废弃物一起堆埋,几个月后便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变成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也就是说,“种”出来的衣服终将回归泥土,“春风吹又生”。

聚乳酸纤维不仅触感柔滑、导湿、透气,更能为人体解忧——通常,皮肤的pH值约在5.5至6.5之间,而聚乳酸纤维恰好也呈弱酸性。秋冬季节,有些人因皮肤酸碱失衡而瘙痒难耐,穿上聚乳酸纤维内衣,便可抗菌止痒。

不过,对于需要反复穿着、洗涤的服装而言,可降解既是优点也是应用难点。同杰良公司董事长、同济大学教授任杰告诉记者,目前的聚乳酸纤维耐热性差,不适合经常熨烫,因此更适合做内衣面料;在后续整染过程中,它遇到碱性环境易降解,还难染成五颜六色,仍需继续攻关。

不与人争粮,“玉米塑料”升级为“生物质材料”

在“玉米塑料”诞生之初,全球每年的玉米库存高达上亿吨。如今,随着生物燃料尤其玉米乙醇的蓬勃发展,玉米变得炙手可热。同杰良意识到,以玉米作为单一原料生产聚乳酸不仅成本看涨,甚至可能与人争粮,危及粮食安全。

于是,在同济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玉米塑料”不断进行着升级。先是木薯、甜高粱等非粮作物,然后是稻草、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一个个成了“玉米塑料”的原料。如今,由非粮作物发酵制备乳酸的工艺已在安徽、河南等地用于生产,“农业废弃物-糖-乳酸”的技术路线也已走通,只是成本还相对较高。

一边是日益丰富的原料来源,一边是花样频出的产品应用,“玉米塑料”的名字显得有些过时了。作为主要发明人,任杰更愿意称之为“生物质材料”,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低碳产业。

目前,同杰良在杨浦区建有一家百吨级聚乳酸的中试工厂,从上游企业购买乳酸原料,再用其独有的“一步法”合成聚乳酸颗粒。不久,在靠近原料来源的安徽马鞍山,一座万吨级聚乳酸工厂即将建成,开发聚乳酸纤维实则也是为放大百倍的产能寻找新的应用领域。

任杰说,一旦稻草、秸秆提取乳酸的工艺成本达到产业化要求,在聚乳酸工厂的隔壁,还将兴建一座非粮来源的乳酸工厂,彻底摆脱对于玉米的依赖。

吸碳减排,聚乳酸“拼”出低碳世界

如果说可降解的“玉米塑料”被更多人理解为一项应对“白色污染”的创新技术,那么,聚乳酸产业的发展将构筑一个吸碳减排的低碳世界:种植非粮作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利用农业废弃物,可避免焚烧引发的大气污染;所有聚乳酸产品都能轻松回归大自然。

不夸张地说,有了塑料、纤维两类基本“零件”,聚乳酸几乎可以“拼”出“整个世界”——小到垃圾袋、尿不湿、手机和电脑外壳,大到汽车与飞机零件,甚至植入人体的骨钉、缝合线。

在同杰良努力打造的聚乳酸世界里,“拼图”轮廓日渐清晰。除了各式各样的日用塑料品,它开发的聚乳酸纤维已与天丝、莫代尔等价格相当,制成的高档内衣前景看好;普通无纺布购物袋只是能反复使用,而聚乳酸纤维织出的无纺袋真的可以“入土成灰”,颇受世博游客青睐。

聚乳酸的故事似乎讲不完,同杰良身后的大学实验室已把目光投向了未来5-10年。任杰透露,研究团队正与美国波音公司合作开发飞机内饰件——经过修饰改性的聚乳酸纤维与天然麻纤维混合,拥有优越的阻燃性能,即便意外起火,燃烧物也不易滴落,不会产生令人窒息的有毒气体。

塑料袋的起源与诞生

3月27日注定是一个被世人忽视的重要日子:塑料袋诞生纪念日。当然,严格地说应该是制造塑料袋的原料聚乙烯75岁生日。没有谁会对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纪念活动,因为塑料袋现在成了过街老鼠,但我们必须承认,塑料袋在人类的现代生活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然而目前,塑料袋变成了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一个偶然的发现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汉斯·冯·佩克曼(Hans von Pechmann)在他的试管底部发现一些蜡质残油。但是他对这种物质后来被开发出来的重大用途当然一无所知,不可能知道这种物质是后来制作洗发液瓶子、三明治包装袋和电线包层的物质的早期形式。

他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合成聚乙烯,这种在世界上使用最广又最具有争议的物质的。佩克曼在1899年合成的这种产品实际上和现在的化学制品是一种东西,他的两个同事尤金·巴姆伯格和弗里德里克·奇尔纳将这种物质称作聚亚甲基。但是它和聚乙烯不一样,它只能制成坚硬的塑料,因此,实际上这种像蜡的脂状物没有太大用处,人们可利用它制造的东西少之又少。

稍后,佩克曼的实验和未来的大量塑料制品一样,被完全遗忘了。34年后,人们才正式承认是他偶然发现了聚乙烯。但是,在27日这项发明诞生75周年之际,估计没有人会为聚乙烯的发明者举行游行纪念活动。由于现在正在努力取消使用塑料袋,因此人们更希望将这次偶然的发现彻底忘掉。可是,英国持续发展委员会的自然资源和土地管理委员提姆·朗教授说起这项聚乙烯发现时感慨地说:“在最初发现聚乙烯时,它似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实惠,至少是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很大好处。但是现在看来,它似乎是好坏掺半。它在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前提下,帮助提高了食品卫生。现在看来,它只是个短期解决办法的鲜活实例。”

塑料袋大受欢迎

事实上,对聚乙烯进行革新,变成现在我们已知的形式,发生在1933年。帝国化学工业工司(ICI)的埃里克·法维克特和雷金纳德·基普森在一天早晨醒来后,决定在高压下进行气体试验,结果他们发现部分仪器看起来像在固体石蜡中浸泡过一样。基普森在当时的柴郡帝国化学工业工司总部写的简短的笔记并未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他写道:“在反应管内发现石蜡固体。”

两年后,帝国化学工业工司研究出工业生产聚乙烯的方法,不久之后,这种材料就被应用到第一批环球电缆的制造上。在二战期间,它作为重要的雷达成分,赢得了几乎与英雄同等的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超级市场产生后,人们才开始大量使用这种材料。这些商店对聚乙烯制品的溺爱掩盖了它所引发的争论。这种材料是由原油通过“加热分解”过程产生的。这种合成产品基本上有硬和软两种形式。前者过去被用来捆扎管子以及用于装燃料。后者用来包装香肠、制作电视电缆的绝缘层。仅在英国,每年人们消耗的两种聚乙烯的总量是160万吨。这一结果导致垃圾堆积成山。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人们对塑料袋的处理方式不当,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平均每12个月,仅英国消费者便把130亿个塑料袋丢弃在周围环境中。这些塑料袋平均只被使用20分钟,然后就会被扔掉,然而,它们完全降解,需要1000年。

最近的报道让人们看到塑料袋污染的巨大危害,它们能致残鸟类、残害海豹、海龟和鲸鱼。现在,很多国家显然已经开始转变意识,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取代聚乙烯产品。英国国家消费者委员会的女发言人黛安·加斯顿说:“我认为在塑料袋问题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聚乙烯制品的习惯由来已久。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它对环境造成了多大的破坏。”

但是商贸界不希望聚乙烯的生日就这样悄然过去。英国塑料协会的主管菲利普·劳在提及这一发现时说:“聚乙烯被严重曲解。现在一些宣传活动旨在展示塑料破坏了海洋环境,甚至有可能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但是这些想法都掺杂了太多的情感因素。我们需要查证报告中的说法。看看野生动物正在大量减少的报告是否属实。你也应该考虑到聚乙烯给环境带来的好处。如果你想拥有一个袋子,你最好选择聚乙烯袋,而不是用其他材料制成的袋子,因为这种塑料袋在制作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最少。而且它们还能循环利用。垃圾被大量倾倒到海洋里并不是这些产品的过错。”

植物长出塑料

现有的化工塑料不仅仅是污染的问题,还面临着原料缺乏的问题,因为塑料是用炼制石油的副产物来生产的。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石油匮乏了,制造塑料的原料也就没有了。因此,可持续生产塑料的方法是从植物中获取,因为植物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原料,老的植物收割了,新的植物又生长了出来。古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说植物可以持续不断地生长出来。 . . . → Read More: 植物长出塑料